每年能够产出近200份定制化报告以及上千份细分市场调研报告。公司构建了涵盖8000万以上的海外样本、30万以上的权威专家信息以及3600万以上的国内电话样本与企业样本,为各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,助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。
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和“双碳”目标的提出,核电凭借其低碳排放、能量密度高、土地利用率高等优势,成为平衡电力系统稳定性与低碳化的关键选择。近年来,中国核电行业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,形成了覆盖核燃料供应、工程建设、机组运营的完整产业链,并在全球核电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。
定义
核电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燃料(如铀、钚)的裂变或聚变释放能量,通过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。目前,主流技术为核裂变发电,核心设备包括反应堆、蒸汽发生器、汽轮机等。核电具有低碳排放(接近零)、燃料消耗少(1吨铀相当于百万吨煤)及供电稳定等优势,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。
政策导向
中国明确将核电列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。通过《“十四五”现代能源体系规划》等文件,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,并开展高温气冷堆等新技术示范。在安全监管层面,行业建立最严格的标准体系,实施核安全法、完善监管机构、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,确保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。
产业链结构
中国核电产业链涵盖核电研发设计、核电建造、天然铀生产、核燃料加工、装备制造、核电运营、核电退役、乏燃料及核废物管理等多个环节。上游包括铀矿勘探、开采、冶炼和纯化,以及核燃料元件的制造。国内产量满足部分需求,浓缩铀产能持续提升。中游涵盖核电设备制造,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、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设备。上海电气、东方电气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,设备国产化率超95%。下游涉及核电站设计、建设、运营及退役治理。中核集团、中广核集团、国家电投集团三大央企占据市场份额,形成技术壁垒。
市场规模
近年来,中国核电产业保持稳健发展势头。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核电市场规模达1489亿元,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达1706亿元。截至2024年6月30日,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6台(不含我国台湾地区),装机容量为5822万千瓦。2024年1-6月份,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122.6亿千瓦时,同比上升0.18%。预计到2025年,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约7000万千瓦;到2030年,核电在运装机容量达到1.2亿千瓦,核电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8%。
竞争格局
中国核电行业呈现典型的“双寡头”市场格局,中核集团、中广核集团两大中央企业通过长期技术积累与全产业链布局,占据全国超八成的市场份额。这两家企业在业务布局上各具特色:中核集团依托技术积淀,在沿海核电基地建设、国际项目合作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;中广核集团则以核电运营为核心,横向拓展风光新能源,纵向整合核燃料产业链,构建“安全+科技+经济”的立体优势。此外,上海电气、东方电气等企业在常规岛设备领域实现进口替代,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切入核级阀门、乏燃料运输容器等细分市场。
区域分布
中国核电区域布局呈现“沿海集聚、内陆突破”的特征。沿海省份(如广东、福建、浙江)依托港口优势布局大型核电基地,单基地装机容量普遍超千万千瓦。例如,广东规划新增核电装机容量超千万千瓦,福建提出建设“华龙一号”批量化基地。内陆地区(如湖南、湖北)启动厂址保护与安全论证,采用第四代技术提升环境适应性,为内陆核电“零突破”奠定基础。此外,山东布局高温气冷堆示范项目,进一步丰富了核电区域分布格局。
市场结构
我国核电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压水堆、重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等。其中,压水堆技术最为成熟,应用最为广泛,占据了我国核电市场的主导地位。重水堆技术具有一定的特点,如铀资源利用率高,但市场份额相对较小。高温气冷堆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核电技术,具有安全性高、发电效率高等优势,目前正处于示范建设和推广阶段。在我国电力结构中,核电所占比例逐渐提高。虽然目前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仍低于火电、水电等传统能源,但随着核电机组的不断增加和发电量的稳步提升,核电在保障能源供应、优化能源结构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