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能够产出近200份定制化报告以及上千份细分市场调研报告。公司构建了涵盖8000万以上的海外样本、30万以上的权威专家信息以及3600万以上的国内电话样本与企业样本,为各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,助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。
中国燃油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,尽管面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,但燃油车仍凭借其成熟的技术、广泛的应用场景及深厚的用户基础,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。2025年,中国燃油车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,智能化升级与政策支持成为推动其阶段性复苏的关键因素。
定义
燃油车,全称燃油动力汽车,是指使用汽油、柴油等传统化石燃料作为动力源,通过内燃机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,驱动车辆行驶的汽车类型。相较于新能源汽车,燃油车在续航里程、加油便利性、燃料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尤其在长途出行、偏远地区及充电设施不完善区域,燃油车仍是首选交通工具。
产业链结构
燃油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发动机、变速箱、底盘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,以及钢铁、冶金、塑料、橡胶等原材料的供应。中游环节聚焦于燃油车的整车研发与制造,涵盖设计、试验、定型、生产等多个阶段。下游环节主要包括燃油车的销售与售后服务。销售渠道方面,4S店作为主流模式,提供车辆展示、试驾、购车、金融、保险等一站式服务。
市场规模
中国燃油车市场正处于新能源替代与需求韧性的深度博弈期,呈现 "总量收缩、阶段性反弹" 的特征。根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,2024 年尽管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多次突破 50%,但燃油车仍以 1199 万辆的零售销量保持微弱领先,较新能源车多出 109 万辆。不过这一规模较 2023 年的 1397 万辆同比下降 14%,反映出替代效应的持续释放。2025 年上半年燃油车累计销量 874.7 万辆,同比跌幅收窄至仅 0.3%,几乎追平去年同期水平;8 月单月销量达 90.2 万辆,同比激增 13.5%,实现连续三个月正增长。
出口市场
在国内市场承压的同时,出口成为中国燃油车的重要增长极。根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,2025 年上半年,中国燃油车整车出口量达 280 万辆,同比增长 23%,其中向 "一带一路" 国家出口占比升至 67%。东南亚、中东等地区因充电基础设施滞后、燃油车使用习惯根深蒂固,成为中国燃油车出口的主力市场。自主品牌在出口市场表现突出,吉利、长城等企业针对海外需求优化产品,1.5L、1.8L 经济型燃油车型成为出口主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出口车型正逐步实现技术升级,搭载 48V 轻混系统、高压直喷技术的车型占比已提升至 35%,有效提升了中国燃油车的国际竞争力。
产品结构
从品类维度看,燃油车市场形成 "SUV 稳守、轿车回升" 的格局。SUV 凭借空间优势仍占据燃油车销量的 58%,长安 CS75 PLUS 2024 年销量达 218353 辆,位列燃油车型销量榜第六,其搭载的蓝鲸 1.5T 发动机以 6.89L/100km 的 WLTC 油耗成为核心竞争力。紧凑型轿车市场份额较 2023 年回升 7 个百分点,东风日产轩逸以 342395 辆的年销量蝉联冠军,7.26 万起的入门价使其成为家用市场首选。
市场份额
尽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5.2%,但燃油车仍占据48.2%的市场份额。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,燃油车占比高达72.3%,新疆、内蒙古等充电设施薄弱地区甚至超过80%。2025年1-8月燃油车销量前20名中,大众、丰田、吉利、长安、奇瑞五大品牌占据16席,头部效应显著。
消费群体
据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调研分析,首购用户年收入15万元以下群体中,63%首购选择燃油车,主要考虑购车成本(燃油车均价较新能源低40%)和使用便利性。增换购用户30万元以上高端用户中,76%看重燃油车机械稳定性,2025年保时捷、路虎等品牌燃油车销量同比增长21%。运营车辆网约车市场合规燃油车占比仍达58%,主要因购置成本较新能源低40%,且日均行驶里程超300公里场景下燃油车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显著。
区域市场格局
中国燃油车市场呈现清晰的 "线级分化" 特征。一二线城市受限行限购、充电设施完善等因素影响,燃油车占比持续萎缩,2025 年上半年部分一线城市燃油车渗透率已低于 40%。而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成为燃油车的核心阵地,占比高达 78%,这里的消费者更看重补能便利性和维修成本,10 万级燃油车仍是主流选择。农村市场的燃油车需求尤为坚挺,一方面由于充电桩覆盖率不足 30%,加油站却已实现 98% 的县域覆盖;另一方面,燃油车维修网络下沉充分,一颗火花塞 10 元即可更换的低成本优势,契合农村消费需求。